返回教学研究

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章的教学内容与理论逻辑
袁银传 董楠
【摘要】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章主要讲述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社会主义既经历了凯歌行进的飞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也遭受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严重挫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彰显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眼光,科学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作者简介】袁银传,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楠,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9.1.74~80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14ZDA008)阶段成果。
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章“当代社会主义”,是全书的落脚点和最后结论。该章从历史、理论、现实三者相统一的维度,从整体上叙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500多年的历史进程及其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从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崭新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完善3个层面,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明确共产主义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有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的光芒。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否定力量而诞生的,它既批判地吸收了资本主义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又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性超越。世界社会主义在5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凯歌行进,又有曲折坎坷。要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趋势,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世界范围、历史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一、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遗产,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基础上建设共产主义新世界,揭示了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航向。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了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保障,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武装下开展的社会主义运动凝聚了国际社会的正义力量,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科学社会主义刚刚问世时,曾经被当作在欧洲游荡的“幽灵”,“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联合起来了。”[1]30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从一开始就被资产阶级视为“异端”,受到排挤和打压。然而很快,科学社会主义就传遍了欧洲,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经过俄国十月革命,又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20世纪中叶,世界上近1/4的土地上生活着的近1/3的劳动人民,开始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进程,初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并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加速了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世界上大部分共产党内部发生分裂,党的主体部分宣布改旗易帜,并相继参加了社会党国际,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重大挫折。为此,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分析社会主义遇到的曲折,从中深刻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首先,从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在新旧事物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中展开和实现的。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新旧事物之间往往需要通过长期斗争和反复较量,使得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新事物才能最终战胜和取代旧事物。自然界是如此,人类社会发展也是这样。在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刚刚产生时不可能是至善尽美的,都需要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有时甚至需要经历复辟、危机、失败的多次反复,才能逐步完善和成熟。正如列宁指出的:“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2]263
其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和更合理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在批判吸收资本主义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整体超越,而任何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都需要经历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因为社会形态的转型不仅是社会具体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更新,而且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根本改造,新制度的巩固发展需要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它同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社会形态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要从根本上变革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赖以存在的旧的生产关系,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压迫、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正平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全新社会。因此,社会主义革命是更为深刻、更为彻底的社会变革,与以往阶级社会的更替相比,其任务更加艰巨、斗争更加复杂,遭受到的阻力也更大。而且,社会形态更替的进程,总是从某个或某些国家的更替开始,然后再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现更替,这无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此外,在新旧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旧的社会形态绝不会自动地退出历史舞台,经常出现旧制度的回潮或者复辟,要实现新旧社会形态的交替就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因此,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具有长期性、曲折性的特点,历史主体只有通过长期努力奋斗才能够战胜挑战,实现由旧的社会形态到新的社会形态的更替。
再次,从大跨度的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还比较短暂,至今只有100年的时间,总的说来仍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落后的小生产、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痕迹、残余和影响、渗透,更难免存在诸多的不成熟。具体而言,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首先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预想不同,20世纪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在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在享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社会历史阶段荣誉的同时,又承担着经济和文化低起点的重负,肩负着赶超资本主义的历史重任。不仅要在政治上、社会形态上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且要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综合实力上全面超越资本主义,从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这必然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
最后,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根本否定,但是这种否定又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辩证地扬弃,是在借鉴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否定。另外,社会主义产生在与资本主义竞争和共存的时代,在“一球两制”的国际格局下,与资本主义共处中竞争、冲突中合作,与资本主义之间进行交流交融交锋,将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期面对的客观事实和基本态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优势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资本主义不会满足于与社会主义“和平共处”,也从来没有放弃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恢复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战略图谋。战争威胁、武装侵略、经济封锁、政治分化、意识形态渗透,是他们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手段和伎俩。在这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既要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与资本主义世界交流和交融、交往与合作,借鉴吸收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又要与资本主义交锋和斗争,防止和抵制“颜色革命”“街头政治”及资本主义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图谋。社会主义要解决这些历史性和现实性的课题,需要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
世界社会主义在5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尽管遭受过各种挫折,也陷入过低潮,但是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指引人类的正确航向,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提供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运动始终凝聚人类社会的正义力量。
首先,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人类正确航向。空想社会主义尽管对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行过揭露和批判,也曾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过艰辛探索,其中许多天才设想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材料,但是由于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未能科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找到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因而无法指引人类未来的正确发展方向,正如列宁指出的:“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3]71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进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走向历史的深处,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找到了无产阶级通过阶级的政治解放、经济的社会解放再到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指明了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正确航向。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历史的科学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43的科学结论,指明了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归宿,并且将未来社会发展表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666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历史进步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历史作用,改变了资本的发展逻辑和“单向度性”,奠定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为人类文明发展和历史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
在经济领域,社会主义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共同占有和劳动能力的社会化使用,从而为实现社会财富的共建共享和公平分配、保障社会成员机会均等和事实公平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政治领域,社会主义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使得社会成员平等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可能。包括资产阶级革命在内的以往剥削阶级的一切革命,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外一种剥削制度。而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则是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实现了千百年来先进思想家和劳动人民梦寐以求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美好理想。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的强大制度优势,也迫使当代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和调整,虽然这种改良和调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面貌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是,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再次,社会主义运动凝聚社会正义力量。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在一定范围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36但是,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制度表现出极度的贪婪性和掠夺性。一方面是对自然的掠夺,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采和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漠视,从而引发环境问题甚至环境灾难;另一方面是对人的劳动成果的掠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私有财产是分离的,存在着严重的“异化”现象,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牺牲公平,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牺牲公共利益,在追求经济效益时牺牲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解放资本家个人的同时又束缚和压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从而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在掠夺本国无产阶级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本性还往往走出国境,开展全球殖民扩张、对外侵略,争夺更为广阔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引发全球问题。
受制于资本逻辑及其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自由”成为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自由和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自由,“民主”成为有钱人的游戏,“平等”成为抽象的法律条文,“人权”成为空洞化的口号,而“博爱”则成为纯粹的宗教幻想。正是由于资本逻辑主导的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兑现其“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的价值理念。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把彻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消除由资本主义制度所导致的异化现象,克服资本无度张扬及其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真正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崭新探索,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是一个崭新课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学习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过程中,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性,提出要以苏联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由于一段时期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左”的错误,导致社会主义建设的很多正确思想没有得到坚持和贯彻落实,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尽管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难坎坷,但我们取得的积极成果和巨大成就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5]8。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分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9]111-1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5]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勇敢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6]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6]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6]10,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了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找到、坚持并且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中,党领导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资源,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有益启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在人类社会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西方文明只是人类文明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形式,不是永恒的形式,更不是绝对的、普遍的、唯一的形式。但在“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观中,西方的模式和发展道路被视为人类文明模式的最佳“典范”和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样板”。冷战结束后,不少发展中国家被迫采纳了西方模式,结果党争纷起、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至今都难以稳定下来。这些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成功实现现代化,反而失去了本民族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造成社会经济结构畸形和社会政治动荡。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得到世界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称赞,就连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巨大的成功,打破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神话,充分说明了实现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为发展中国家立足本国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开辟了崭新思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因此,只有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历程和发展规律,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四个自信”。
三、科学把握共产主义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推动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实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神圣而庄严的历史使命。
首先,在“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辩证统一中把握共产主义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遵循着不以任何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是人们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果[7]83。共产主义的实现即人类的彻底解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是一致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代表了最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包括了广大劳动者的解放。人类解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解放才能实现,而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进程一般要经过阶级的政治解放、经济的社会解放、人自身的解放。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前提;经济的社会解放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类解放奠定社会物质文化基础。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达到人自身的解放,即实现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3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是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7]83,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为当代资本主义自身还在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要打破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打破资本主义私有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打破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消除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完全成熟,其成长和成熟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改革、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过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目前资本主义正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和世界体系矛盾的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危机从金融领域进一步扩张到实体领域、从一国范围扩张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经济领域扩张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虽增长乏力但其发展生产的潜力仍未完全耗尽,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59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共处中竞争、在冲突中合作,将是长期的态势。然而,这决不意味社会主义无所作为,毕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因此,只有坚持“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辩证统一,既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地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才能把世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其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努力奋斗,都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体现,是现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必经的历史阶段。没有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指引,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坚持,就缺乏前进方向和政治定力。而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最高理想就如同空中楼阁,缺乏实现的现实基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相统一,既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理想信念,以崇高的理想追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鞭策自己,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8]7
理想的实现需要有实践纲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始终不变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共产主义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既着眼长远、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最高目标,又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要以高尚的思想道德来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目标和任务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项具体工作,把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再次,理想的坚定在于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和科学结论,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理想信念。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9]347。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放弃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共产党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5]80,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只有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无比坚定,对共产主义理论体系无比坚信,对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无限向往,对共产主义实践坚定执着,才能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始终保持政治定力,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通向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需要我们自己的辛勤劳动。远大理想是通过一步又一步的具体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的,离开具体实践的理想,再远大、再美好的理想也容易沦为空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的实现要靠我们现在一步又一步的接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人类美好未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基础和根本保证[8]7。我们必须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勠力同心取得共产主义“接力赛”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袁银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讲重点难点问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8).
[8]袁银传,潘冬晓.共产主义是历史必然性、理想崇高性与现实操作性的有机统一[J].红旗文稿,2018,(9).
[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019年 第三期

2019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刍议
“从心开始”,提高思政课教师引领力与影响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验证与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成就新探——基于2016-2017年期刊文献的文本数据比较
提升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量与质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及消解路径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思政课教育目标设计的逻辑思考
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的启示
宏微之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着力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如何讲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章的教学内容与理论逻辑
努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新版教材辅导
走中国特色宗教院校办学道路办好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问题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学科自觉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辩证法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功能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
论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共同理想的生成逻辑和发展实践——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生成和实践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向度
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的六个着力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彰显“真”的力量
争做思想政治理论的“师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何以理直气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