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走中国特色宗教院校办学道路办好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蒲长春 王万粉
【作者简介】蒲长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民族和宗教教研室教授;王万粉,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
【原文出处】《中国民族报》(京),2019.4.2.⑥
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讲话对于新形势下宗教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为什么要办好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保持宗教院校正确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我国的宗教院校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由宗教团体举办的培养爱国宗教后备人才、正确阐释宗教教义、培养现有宗教教职人员的重要基地。培养一支热爱祖国、接受党和政府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宗教学识、立志从事宗教事业并能联系群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是宗教院校的办学方针。第一,思政课有助于宗教院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宗教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宗教虽然是一种以超自然信仰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但是仍然具有政治属性。宗教院校的政治方向是办学方向的指南针。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的首要内容。第二,思政课有助于宗教院校坚守正确的价值观方向。价值观是制度和逭德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宗教院校的师生理应努力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第三,思政课有助于宗教院校坚定正确的文化方向。当今各种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文化产生着冲击和侵蚀,宗教院校教育同样面临被“西化”“分化”的挑战,我国宗教要坚持中国化的方向,要努力把宗教教义同中华文化相融合。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是思政课的重要目标。
其次,思政课是培养爱国宗教教职人员的关键课程。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宗教人才的4条标准,即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这4条标准实质上就是宗教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评价体系。第一,思政课能够塑造宗教教职人员的政治认同。宗教院校培养的是宗教人才,但宗教标准不是宗教人才的唯一标准;没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就不是合格的宗教人才。历史上真正宗教造诣深厚的宗教人物,绝大多数都具有清明的政治眼光和宽阔的政治胸怀,因为作为一种实践的宗教,离不开在社会关系中修行,而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最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政治认同教育。第二,思政课能够涵养宗教教职人员的爱国情怀。宗教没有国界,但宗教徒有国界。爱国情怀是宗教人才的必备要素。思政课就是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融入人才教育的全过程。第三,思政课能够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担当意识。宗教人才的第4条标准是关键时起作用,就是要求宗教教职人员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歪风邪气、极端主义面前勇于发声、敢于亮剑。思政课就是要培养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宗教教职人员,担起引领中国宗教积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重任。
第三,思政课是正确阐释宗教教义的必备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社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正确阐释宗教教义是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的重要途径。首先,思政课中深沉的思想理论为宗教教义的正确阐释锚定了方向。当前,最重要的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的经典也是一种历史产物。阐释经典离不开历史,更离不开新时代的思想精华。其次,思政课中丰厚的文化资源为宗教教义的正确阐释提供了养料。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正确阐释宗教教义,就是要广泛吸纳优秀文化的资源,开放心态,海纳百川。最后,思政课中鲜亮的时代精神为宗教教义的正确阐释绘染了底色。正确阐释宗教教义,就是要搭建起文本和生活、古代和现代、隐喻与意义之间的桥梁。当前宗教文化最关键的任务是要完成时代化和现代化的转型升级。宗教教义阐释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宗教自身的一种渐进式自我突破、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各大宗教的改革均以获取宗教经典的阐释权为重要路径。而时代精神的核心就是改革创新。思政课就是要宣讲时代精神,传递时代精神,弘扬时代精神。
为什么能办好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第一,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是办好宗教院校思政课的根本保证。首先,党中央的顶层设计为办好宗教院校的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院校工作,把宗教院校的思政课建设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尊重和发挥他们在宗教内部事务中的作用,努力建设政治上可信、作风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高素质领导班子。要坚持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标准,支持宗教界搞好人才队伍建设。宗教院校思政课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其次,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为办好宗教院校的思政课提供了重要保障。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就宗教人才的培养问题做出重要指示,明确宗教院校的办学方针。宗教事务管理部门指导宗教院校坚持正确方向、强化依法办学、着力提高质量、稳步推进改革,努力为宗教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帮助宗教院校夯实办学基础。最后,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办好宗教院校的思政课提供了法治轨道。2007年国家宗教事务局颁布实施《宗教院校设立办法》,2012年颁布实施《宗教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审聘任办法(试行)》和《宗教院校学位授予办法(试行)》,2015年颁布了《藏传佛教学衔授予办法(试行)》,2017年颁布新修订《宗教事务条例》,新修订《条例》专门新增了“宗教院校”一章。这些法律法规进一步推进了宗教院校工作的法治化和规范化,促进了宗教院校思政课不断规范完善。
第二,宗教界的爱国主义历史传统是办好宗教院校思政课的有力支撑。各大宗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爱国主义传统,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中,涌现出许多爱国人士,作出过杰出贡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熟悉的榜样的力量更是直接的。首先,宗教界的爱国主义历史传统增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宗教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有所区别,其主要的特点是基于宗教信仰来学习,这就决定了宗教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如何在宗教情感上培植深厚的爱国情感的问题,要解决国法和教规的关系问题。而各大宗教的爱国主义传统无疑提供了最好的答案和案例。其次,宗教界的爱国主义历史传统增加了思政课的可信度。思政课要入脑入心,克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具备有血有肉、生动具象能打动人的素材。不少历史上的爱国宗教人士既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是具有深厚宗教造诣和极高社会威望的宗教人物。最后,宗教界的爱国主义历史传统增添了思政课的亲和力。思政课要解决学生“信不信”“爱不爱”“用不用”的问题,最关键的是亲和力。只有学生心悦诚服,知行合一,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有效性。从宗教界自身的历史传统中发掘和提炼的爱国主义,更合宗教院校学生的口味,更容易得到宗教院校学生的体认,更具有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宗教院校思政课的规律性认识和经验是办好宗教院校思政课的重要基础。20世纪80年代宗教院校逐渐恢复开办以来,宗教院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许多宗教院校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宗教界的骨干力量,担任了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院校的负责人,有效缓解了爱国宗教界人士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宗教院校开设了各类思想政治课程,编写了思政课教程,思政课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形成了一些规律性认识和经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对宗教院校没有例外。宗教院校工作是宗教工作的重要内容。宗教信仰虽然是个人的信仰,但宗教行为和活动可能具有公共性,从而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宗教院校虽然不是公共教育机构,但宗教院校培养的人是中国公民,是社会主义建设者。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全方位覆盖到宗教院校。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宗教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宗教院校的工作核心就是人才培养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灵魂铸造、精神培育、道德涵养的工作,从根本上决定了培养出来的宗教人才能否为信教群众服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能否为民族复兴服务。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宗教院校独具特色。宗教既有世俗性,更具神圣性;宗教徒既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又将自身和神圣存在相关联;宗教事业既有世间事务,也有出世间事务。宗教院校不同于一般的公共教育机构,其设立的主体是宗教团体。宗教团体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办好宗教事业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服务国家和社会。
如何办好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首先,持续打造宗教院校思政课的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对思政课教师的6条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6点要求同样适用于宗教院校思政课的教师。第一,政治要强。宗教院校思政课的教师自身要有清醒的政治觉悟,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能讲清大是大非背后的政治逻辑,能引导学生看清政治方向。第二,情怀要深。宗教院校思政课的教师要有爱国情怀,能承接宗教爱国传统中的血脉和气质,能从情感上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第三,思维要新。宗教院校思政课的教师也要学会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和底线思维,把学理、道理和义理相贯通。给学生讲理,让学生明理,教学生悟理。第四,视野要广。宗教院校思政课的教师不能就政治讲政治,就宗教讲宗教,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能引导学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自信,在历史对照中看清方位。第五,自律要严。宗教院校思政课的教师作为修行者的传道人,更要慎微、慎独、慎重,做到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第六,人格要正。宗教院校思政课的教师要培养出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正人先正己,立人先立德,行为世范方为人师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人格的感召力和感染力胜过千言万语。打造合格的宗教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除了坚持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要求,还应拓宽思政课教师的培养渠道,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支持力度,在组织保障、体制机制等方面系统发力,协同推动。
其次,逐步形成宗教院校思政课的办学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同时提出了“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八个统一”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也是建设宗教院校思政课的大原则。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就是要用学理来讲政治,讲清是非背后的真伪、对错背后的利害。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宗教中的止恶行善价值观和相关知识融合,既要在事理中透显善恶,也要在训诫中看到真假。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扶正才能祛邪,激浊方能扬清,要敢于揭穿“三股势力”,敢于批判“去中国化”。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就是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和宗教院校的特殊性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就是要发挥宗教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建立良性的师生互动模式。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就是既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水滴石穿的反复性,也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的引导性。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就是要从明暗两条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贯到宗教院校教育的全过程,既要大张旗鼓,又要润物无声。
最后,不断创新宗教院校思政课的办学方法。2007年《宗教院校设立办法》颁布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宗教院校的思政课教育工作创新推进,办学方式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第一,是教学形式的不断创新。除了课堂讲授,还定期举办形势和政策讲座;实行升国旗、唱国歌制度;利用重要法定节日、各民族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利用知识竞赛、冬夏令营、主题征文、参观考察、演讲会等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生活。第二,是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目前,宗教院校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法律基础、宗教政策法规、爱国主义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历史和国学经典等课程,形成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第三,是办学机制的不断创新。国家宗教事务局指导各地宗教工作部门和各宗教院校探索建立宗教院校教育督导制度,选派得力干部担任教育督导员或联络员,代表政府监督检查宗教院校办学方针贯彻落实情况,承担政策指导和教育督导的职能。宗教院校也通过建章立制,不断完善制度,强化自我管理,在教学规范、教师聘任、考核评估等方面都建立起专门制度和办法。这些机制在整体推动院校工作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宗教院校思政课的建设。

2019年 第三期

2019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刍议
“从心开始”,提高思政课教师引领力与影响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验证与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成就新探——基于2016-2017年期刊文献的文本数据比较
提升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量与质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及消解路径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思政课教育目标设计的逻辑思考
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的启示
宏微之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着力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如何讲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章的教学内容与理论逻辑
努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新版教材辅导
走中国特色宗教院校办学道路办好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问题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学科自觉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辩证法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功能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
论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共同理想的生成逻辑和发展实践——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生成和实践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向度
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的六个着力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彰显“真”的力量
争做思想政治理论的“师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何以理直气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