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的启示
刘晓哲 高聪聪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善用典籍、底蕴深厚,展示出强烈的民族性;贴近群众、平易近人,体现出深刻的人民性;贴合时代、与时偕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形象生动、幽默风趣,表现出鲜活的生动性。他高超的语言艺术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提供了重要启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实效性,要说有“根”的话,构建更具“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要说有“情”的话,构建面向学生有感染力能打动人的话语体系;要说有“趣”的话,构建更富艺术特色的话语体系。
【关键词】习近平语言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作者简介】刘晓哲,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聪聪,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9.2.61~6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文艺育德观研究”(项目批准号:16BKS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善用典故民谚,巧用俗文俚语,活用诗文古句,妙用流行新句,有效地将“高大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换为“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展示出高超的语言艺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艺术,为进一步转换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更有效地向大学生进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阐释,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启示。
一、习近平语言艺术的特征
“说话,既是一种思想观点和能力水平的展现,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和技巧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人立场、态度、方法和感情的表达。”[1]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非常注重对语言艺术的运用。他的语言善用典籍、底蕴深厚,展示出强烈的民族性;贴近群众、平易近人,体现出深刻的人民性;贴合时代、与时偕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形象生动、幽默风趣,表现出鲜活的生动性。
1.民族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而承载这一思想的语言也展示出强烈的民族性。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底蕴厚重,尽显中国风和文化味。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他的讲话中,中国古代典籍和诗文的运用随处可见,且恰到好处。例如,他借用《论语》中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来强调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敬畏之心,教导党员干部要坚守道德底线;借用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启发干部思考新时代的党群关系;借用苏轼的“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来强调中国在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的根本问题上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增强“四个自信”;借用王冕的诗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来彰显大国大党的自信品质,传递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他引用“霸王别姬”这一历史典故,警示党员干部要解决好作风问题,要有危机意识;他给领导干部讲述“康熙不取灵芝”的故事,要求领导干部爱民务实,不慕虚荣;他通过春秋时期“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和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这些治国理政的故事,告诫领导干部要善于针对实际情况,运用事必躬亲、委任责成、严厉督责等多种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并将其运用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向世人展现出独具“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让人们在感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更深入地学习、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展示出强烈的民族性。
2.人民性
习近平同志在谈及少数领导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的现象时指出:“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体现了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认识。这一思想所具有的深刻的人民性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中处处得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8年新年伊始,他提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用“答卷”的比喻,来警示新时代我们党应该继续怀有敬畏之心,赶考永远在路上,试卷还没有答完,能不能考好,人民说了算。他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思想,运用群众语言,语言中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亲民、敬民和爱民的思想,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群众着想,贴近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他的语言总是能够温暖人心,让老百姓感到非常亲切,毫无距离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些接地气的话,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畅谈交流时,他劝“年轻人不要总熬夜”,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体现出爱民、亲民的思想。他还讲了很多群众喜欢的“大白话”,从而将“高大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接地气”的群众话语表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借用这些丰富、生动的群众语言,拉近了与百姓之间的距离。例如,他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俗语来强调我们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决心;他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来强调基层的党员干部和管理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他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的这些话语在民间广为流传,语言朴实,道理却很明白,让老百姓一听就有所思、有所悟。无论是发表重要讲话、布置工作还是与老百姓交谈,习近平总书记不说空话、套话,他的语言通俗易懂、平和朴实,善于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感受出发,讲出深刻的道理。看似寻常的话语却透露出一种与民众相呼应的用心,他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爱戴,体现出深刻的人民性。
3.时代性
一个词,一句话,记录的是一个时代,反映时代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使用的语言日益新颖丰富,反映出这个时代蓬勃发展的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引领我们这个时代实践发展的科学理论,其时代性也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风格上。习近平总书记善于使用活泼新颖、极富时代气息的词句和话语来振奋人心,鼓舞民众,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在接受采访回答自己的时间去哪儿的问题时,他幽默风趣地改造了一首流行曲《痛并快乐着》,说自己“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他用了当时被广为使用的“蛮拼的”、“点赞”这类网络流行语,来礼赞我们的人民群众,为党的干部鼓劲加油,引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共鸣;在谈及食品安全的问题时,他借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舌尖上的安全”这个形象的说法来强调国家要重视食品安全这一重大问题;在谈及切实走好群众路线的问题时,他用“作秀”二字批判形式主义,要求领导干部对待群众决不能虚情假意。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很多话语都很快成为新时代的流行语。他说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等话语,催人奋进,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很快传遍大江南北,既接地气,又鼓舞人心,这种极富正能量的话语一经发表就被人民群众广泛使用。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带火了许多新热词,如“不忘初心”、“新常态”、“获得感”等词语。目前,这些词语都已经耳熟能详,并被各行各业的人们广泛使用。像“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这类词语,不仅很快被国内大众广泛接受,更受到许多国外友人的高度称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一个个掷地有声的词语,通俗易懂,极富号召力,不仅记载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梦想与辉煌,而且鼓舞着人民群众不断奋斗。正是因为这些极富时代气息的话语和词语,才使得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更具亲和力,更具魅力,也更具凝聚力与时代性。
4.生动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要掌握群众,增强其对人民群众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必须将其转换成人民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善于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易懂、化平淡为生动,从而将治国理政的大道理讲得更为形象化和生动化,使其深入人心,让人们感受到语言的力量。他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促使领导干部深思,引领党的制度不断完善;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强调青年时期养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用“打虎”、“拍蝇”、“猎狐”坚定地表达了中央的反腐决心和反腐思路;用“啃硬骨头”和“涉险滩”来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既要有勇于冲破观念障碍的勇气,又要有勇于打破利益藩篱的决心。在外交上,他引用哈萨克斯坦谚语“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幽默地表达了要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将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理论转换为人们所熟知的事物,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将治国理政的深刻道理进一步形象化和生动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展示出强烈的民族性,体现出深刻的人民性,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表现出鲜活的生动性,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语言风格也为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启示。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的必要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语言是沟通师生的桥梁。随着“00后”开始走入大学,新时代大学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他们要求更丰富新颖的话语表达,只有把话说到他们心坎里,理论才能让他们信服。所以,新时代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极其必要,十分迫切。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教育大学生的需要
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有利于增强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人的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知、情、意、行逐层递进的过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能够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从而分别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提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感。首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化,用大学生爱听的话讲大学生爱听的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抬头率,实现大学生认知层面的教育,使其可以做到“知国事,懂国事”。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其语言的魅力,触动大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再次,价值认同是情感认同的深化和发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要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有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群体的引领力,从而避免社会多元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群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不能停留在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层面上,通过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内化,将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行为认同,能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所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有助于大学生群体知、情、意、行的统一,增强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
2.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需要
高校肩负着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是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话语体系是意识形态传播的基本载体,为了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使主流意识形态更好地发挥思想引领作用,需要我们更加注重话语表达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实现话语体系转换,有利于我们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出击,牢牢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这就需要我们积极转换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转换,有利于我们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从而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语言是思想舆论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运用大众语言,借助互联网传播平台,为大学生传播时政理论,宣讲马克思主义真理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等错误社会思潮的干扰,竭力消除西方话语对大学生带来的冲击,主动引导大学生坚守高校思想舆论中的红色地带,构筑高校思想舆论灰色地带的防护墙,远离高校思想舆论中的黑色地带。另一方面,构建独具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注重用中国文化、中国故事去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党的创新理论,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3.增强获得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系统”,而是一个“人为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把人的需要作为其内在动力,所以我们要更为关注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获得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有助于在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虚有实”,实质是指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知”的作用,又要注重“行”的作用。既要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党的创新理论,又要让大学生了解科学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有利于教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其在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结合鲜活的实践,从而帮助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科学理论加以印证和消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棱有角”,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在大是大非上绝不含糊,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站稳立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点是“思”,方向是“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准政治方向,做到有原则、讲政治,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做到我们的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情有义”,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大学生从情感的角度喜欢、认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地面向学生,更为关注学生需求,用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听得懂的语言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引发思想领悟,使大学生感受到党的创新理论既是科学的,又是深入人心、符合人的情感需求和道德需求的,体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滋有味”,是指要保持生动性、感染力,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快,如果我们自己的知识水平、见识程度跟不上广大青年,说科技说不上,说文艺说不通,说工作说不来,说生活说不对路,说来说去就是那几句官话、老话、套话,同广大青年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爱好,那当然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4]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以青年人的话语方式和时尚现代的呈现手段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多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多关注学生所关心的校内外热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活”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有滋有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增强获得感。
三、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其基本原则在新时代仍然要坚持,但是我们还要解决“何以灌输”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5]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要更加注重加强话语体系建设。高超的语言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正如恩格斯所说:“仅凭空洞的说教,哪怕是很高明的权威的说教,都不能使人产生这种信念。”[6]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其高超的语言艺术推动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转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转变教学话语体系,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
1.说有“根”的话,构建更具“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理论话语体系
要有效地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就需要我们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资源。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优秀文化在历史的不断变革中代代相传,而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和实践精华完全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汲取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将其运用在治国理政思想之中,通过运用中国古代典籍、诗文、传统典故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不仅增强了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运用,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启示我们,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要说有“根”的话,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理论话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话语资源,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上,从而给大学生以思想启迪和精神激荡。比如,可以用《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五个方面教导广大学生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精神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可以用《管子·牧民》中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去教导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立国之维”,是亿万人民的“价值公约数”,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入人心;用《国语·周语下》中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来教导大学生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中国古代典籍和经典诗词中既蕴含深刻哲理,更是优质的话语资源,从而能够有效地向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论话语更具中国气派。
2.说有“情”的话,构建面向大学生生活的理论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来源于百姓生活,根植于百姓之中。他善于用一些极富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接地气的民间语言直击人心,阐明道理,引发共鸣,无形中拉近了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这种平易近人的讲话风格启示我们,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转换,要说有“情”的话,构建面向学生生活的理论话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一些教师使用的是高高在上的独白式话语,同学生没有共同语言,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一种单向度的灌输,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更不可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当今时代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希望能够与教师共同讨论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尤其是探讨如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而构建面向生活的理论话语,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多使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话语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比如,借助生活化的校园语言和网络语言,将教材的文本语言转化为现实语言,为学生提供思考并掌握社会生活的钥匙;实现从理论体系向实践体系的转换,使学生在爱岗敬业、服务祖国和人民的实践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构建更为民主平等的对话交往氛围,加强师生的话语交流和情感交流,构建面向学生生活的理论话语。
3.说有“趣”的话,构建更富艺术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朴实、真切、幽默、风趣、耐读、可亲,听了让人既振奋人心,又充满温情。他对待工作和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极具生动性的语言风格启示我们,实现思想政治话理论课语体系的转换,要说有“趣”的话,构建更富艺术特色的教学话语。当前,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但生硬的教学话语往往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和抵触心理。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为注重说话艺术和说话技巧,要用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说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的话。首先,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可以多采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用极富艺术特色的语言,使教学话语生动活泼、灵活有变,让学生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其次,教师可以借助身边的鲜活事例,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吸引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下进行更多的价值判断与思考。最后,教师要紧扣时代脉搏,掌握信息时代独特的语言符号,赋予理论语言与时代特色相符合的新意,用新表述去打破老套路、产生新意境。
总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注重语言艺术的锤炼,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反腐论述里的大白话⑤:有些事情做了就要付出代价[EB/OL].人民网http://cpc.peop1e.com.cn/xuexi/n/2015/1009/c385474-27675424.html.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4]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3.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77.

2019年 第三期

2019年 第三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刍议
“从心开始”,提高思政课教师引领力与影响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验证与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成就新探——基于2016-2017年期刊文献的文本数据比较
提升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量与质
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及消解路径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思政课教育目标设计的逻辑思考
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转换的启示
宏微之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着力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如何讲好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章的教学内容与理论逻辑
努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新版教材辅导
走中国特色宗教院校办学道路办好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问题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与学科自觉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辩证法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功能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
论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共同理想的生成逻辑和发展实践——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生成和实践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向度
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的六个着力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彰显“真”的力量
争做思想政治理论的“师者”
思想政治理论课何以理直气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